小米汽车销量暴跌46%,小米YU7凭何与特斯拉Model Y硬刚?

来源:知呱呱
阅读量:16
时间:2025.07.18

数据来源:MindFlow,数据会因为公开周期等因素造成一定误差。数据检索日为2025年7月,数据为不完全统计,未做完全标准化处理,数据未考虑特殊情况,与任何指标无关,以官方公开数据为准仅供参考。


在刚刚过去的20257月首周,小米汽车销量暴跌46%小米YU7上市仅1小时便突破28.9万台大定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。


至此,您认为:2025年,小米YU7能超越Model Y,成为电动汽车王者么?年初,小米接下特斯拉战书,是真有实力还是雷军的营销套路?


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此次事件:2025年1月10日,特斯拉突然发布新款Model Y,以《焕新 Model Y,尽管对比》高调宣战。同日,雷军微博回应"好的"接战。6月26日小米YU7发布会上,雷军直言 “敢比、不服输”,承认特斯拉在能耗和FSD的领先,但强调将以更高性价比和差异化设计(如续航、空间)正面迎战。


这场产品的较量,到底是跨界巨头与行业颠覆者之间的巅峰对决,还是仅仅是一场让汽车圈兴奋的噱头?专利数据背后,也许隐藏着开头提问的答案。我们借助星河智源智能检索和科技情报模块的数据看板,完成了以下内容分析。


01 核心指标硬碰硬

量化数据揭示真实技术差距


首先,我们来看一张当前申请人技术分布情况,在TOP20技术分布里两家都布局的技术战场上,双方的“兵力部署”如何。


通过这张表,我们可以看出:


小米在自动驾驶的“眼睛”、充电的“便利”、座舱的“舒适”上,用专利数量证明了它的专注,这是典型的“用户思维”驱动创新。特斯拉在电池制造这个“心脏”部位的专利储备形成了断层式领先,这是典型的“第一性原理”驱动创新。 


02 技术版图全景扫描

两大阵营PK覆盖度深度与广度


小米

特斯拉

从深度的维度来讲:在小米的专利数量排序中,排名第一的是 G06V20(场景识别技术),高达98件,它凸显了小米在智能驾驶、工业检测等特定场景下的计算机视觉技术,紧随其后的是H01M50(非燃料电池电池结构,85件)、B60L53(电动车充电技术,62件)和H01M10(二次电池制造,53件),构成了新能源电池的技术链条。


整体来看:虽然“新能源驱动的智能化升级”技术链路完整,但在某些基础环节(如底层设计工具)上,根基尚需加固。


在特斯拉的专利库里,新能源技术,尤其是二次电池及相关领域,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。H01M10(二次电池制造,167件)、H01M4(电极材料,125件)、H01M50(电池结构,115件),三项合计407项专利,占比超总数的48%,凸显二次电池领域是当前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的核心方向。


整体来看:特斯拉的专利分布呈现“一超多强”的格局,以二次电池为绝对核心,内部形成从材料、工艺再到结构部件的完整闭环,牢牢扼守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命脉。


从广度的维度来讲:小米的IPC分类号小类一共有139项;特斯拉的IPC分类号小类一共有209项。两者在技术领域的覆盖范围存在明显差异,特斯拉的专利布局在广度上更具优势,涉及的技术分支更为多元。


由此可见,在远不如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模块,小米正在努力补功课,而在行业发展关键与焦点的电池领域,特斯拉正在集中发力,拉开与其它汽车厂商的距离


03 小米的“场景整合” vs  

特斯拉的“能源生态” 


如果说整体版图是“学了什么武功”,那么应用矩阵就是看“武功怎么组合使用,有没有形成漂亮的组合拳”。 


小米


特斯拉


在小米这边,电池非活性部件(H01M50)与电源管理、储能等技术形成了第一技术集群。这说明小米在电池部件的安全、能效和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精力。


我们也发现了一个“技术空白区”:G06V20与D09、D04等方向的协同研发专利极少(0-1件)。这意味着小米在“眼睛”(智能驾驶视觉)和“心脏”(电池储能)之间的协同创新方面,目前在专利层面还没有形成规模。


如何通过视觉感知,预判前方路况,从而智能优化电池的能量输出和回收策略,或许是小米下一步急需打通的任督二脉。 


再来看特斯拉。数据显示,特斯拉的技术热点集中在 H01L31(光电器件)和 H001M(电化学储能)两大领域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光电器件技术与电材料技术、发电技术、电路管理等形成了庞大的专利集群,最高达86件


这揭示了特斯拉的终极野心:他们要做的远不止是电动汽车,而是一个以光电转换为核心的完整能源生态。


04 高频词云揭示技术路线差异图片


小米


特斯拉

在小米的技术词云里,最醒目的词汇是 “V10无人驾驶运输”(403项) 和 “V09智能运输系统”(327项)。这充分说明小米的技术创新,是以“智能运输”这个应用场景为最终牵引的。这也印证了小米的“消费电子基因”——他们极其擅长从用户体验和应用场景出发,倒推需要什么样的技术。


反观特斯拉,词云热词呈现“阶梯型差异”。排在最前面的,全是与能源和电力相关的词汇:“D16能量转换元件”(965件)、“D10保护元件”(964件)、“F02发电技术”、“D08电源管理元件”……这些高频词汇共同描绘了一幅能源系统“发-储-用”的全链条技术图景


此外,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,在核技术领域,特斯拉应用类(X09)专利(905件)远高于核动力系统(X02)专利(669件),这或许揭示了特斯拉对核技术商业化场景的思考,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能源领域。


由此可见,小米关注的重点是“路上的体验”,而特斯拉则是关于“能量的本质”。


05 引用关系网,创新水平精准辨识


在专利世界里,引用与被引用关系,揭示了技术的影响力和活跃度


小米


特斯拉

根据数据对比,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表现得更像一个努力追赶的“学生”。数据显示,G06V20/58(移动物体/交通对象识别):被引用68次,引用231次,B60W60/00(自主车辆控制系统):被引用44次,引用183次,引用次数远大于被引用次数


这表明,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,正大量借鉴和整合行业内的先进技术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迭代和创新


特斯拉则更像“导师”。数据显示,H02J7/00(充电技术)被引用高达803次,引用314次;H02J7/04(充电电流/电压调节)被引用645次。这种悬殊的“被引用”数量的对比,毫不费力的展示了特斯拉在充电技术领域的“导师级”地位
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就毫无需要学习的地方:数据显示,H01G9/00(电解电容器),虽然被引用447次,但引用次数高达629次。这表明特斯拉也在这个领域学习,并进行高度活跃的改进迭代。


由此可见,小米和特斯拉都是学习者和贡献者。不同的是,小米作为“新生”,正在智能驾驶领域快速学习。而特斯拉作为“导师”,更多是在贡献“标准”


分析至此,答案已然清晰。小米叫板特斯拉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
不过,每个领域都有先行者和后来者,谁能笑到最后还需要时间见证,星河智源将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,为大家带来洞察这个市场的不一样视角,敬请关注。

  • 团队专,服务专

    一对一,专家服务

  • 响应快,效率高

    响应及时,服务高效

  • 质量好,保密好

    授权率高,安全性强

  • 省费用,省心力

    全程托管,进度可查

400-650-1606

(周一至周五 9:00-18:30)

· 快捷下单查询 ·

· 资讯前沿有料 ·

©  2015-2025  知呱呱  京ICP备15033495号  京ICP证160949号 | 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机构代码:11577

知呱呱诚信网站 知呱呱报警服务 知呱呱信息信用网